时间:2021-06-09 13:40 作者:安致远 浏览量:818
毫不奇怪,足协主席陈徐媛提出了“足球公益理论”,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其实任何一个关于中国足球的话题都能在普通人中间引起轰动。这完全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来看。
好的一面是,足球的关注度依然很高,说明市场需求并没有被电子竞技、冰雪等迅速发展的新兴商业运动所稀释;不好的一面是,人们仍然缺乏对足球的基本理解和耐心,以至于这个世界第一运动大部分时间只能起到发泄人们对生活不满的作用。
总之:数量可观,但质量堪忧。既然质量不尽如人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遇到一些观点或政策,限制或限定数量,基本上就是“人美女视频黄色片神共愤”。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足球行业。
可惜,陈董事长的“足球公益论”与这种情况不谋而合。中国足球质量一直很差,原厂不愿意召回。本来靠“量”勉强能保持外表的亮丽,“公益论”撕碎了“量”的遮羞布。
那么问题来了,足球是公益吗?在中国语境下我们无法马上找到答案,所以只能假设足球不是公益,而是商业。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们不妨把注意力转向现代足球的鼻祖英国。
远在1992年英超创立之初,92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前四大联赛)中有48家已经办理了破产保护手续,部分俱乐部还不止一次办理了破产保护手续。
2019年8月,因金融危机被英足总摘牌的英国队布里fc,至今已有134年的历史
52.17%的破产率告诉我们,即使足球只是一门生意,也不是一门好生意。那么问题又来了。“足球不是好生意。”这种现象是谁造成的?谁负责?
普通人的商业逻辑是:谁领导企业,谁就有责任。因此,很多人倾向于把一个俱乐部的失败归咎于老板。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热衷于提前消费或者透支的足球俱乐部,其实就是英国人的放大版。
大约7年前,麦肯锡做了一个统计,英国的公、公、私负债总额约为英国年度财政支出的4.7倍。但比起这个万亿的数字,人们更关心的是俱乐部欠下的那几十万的工资。为什么?与其他消费行业相比,足球是一个高度暴露的行业,规模和收入有限。
数据显示,即使是去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巴塞罗那,年营业额也相当于一家大型超市。《金融时报》根据2018年的一项统计,欧洲职业俱乐部的年总营业额约为200亿英镑,仅为乐购超市连锁店同年营业额的四分之一。
按照商业逻辑,既然曝光率这么高,为什么足球还是一个规模有限的中小行业?答案不难解释。因为大部分粉丝根本就是看客。
kantar media 2016年的市场调查发现,约36%的英国人自称拥有——名粉丝,约为2000万。但实际上只有180万人去现场观看比赛。换句话说,大多数英国球迷几乎从来不进球场看球。
粉丝的身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美女视频黄色片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他们在电视或电脑上看比赛,在社交网络上互相吐槽。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廉价的休闲方式。 美女视频黄色片
即使看俱乐部比赛也只是球迷参与的足球的一小部分。粉丝上网,看足球新闻,玩足球游戏或者看集锦。上班上学的时候,借助足球美女视频黄色片话题和段子和别人交流分享。
所有这些娱乐活动可能都是足球队创造的,但他们从中得不到一分钱。
就连前两天刚获得史上最贵商业赞助的曼联,也不能为自己的俱乐部说话、读书、思考而收费,所以永远是小生意。
如上所述,英国前四大联赛职业俱乐部的破产率高达52.17%。如果足球是以商业方式运作的,这些俱乐部早就应该消失了。但事实是,他们没有。总有人出于感情而不是商业逻辑,用自己的方式让俱乐部起死回生。
为什么这个小生意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答案显而易见:因为足球从来不仅仅是一门生意。
如果说美国商业巨头“大到不能倒”,那么这些英国足球俱乐部“大到不能倒”。因此,即使俱乐部宣布破产,贷方也不会轻易清算它们。
足球俱乐部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诞生,工业化带来的快速城市化导致了人口流动,也打破了固化的社会阶层,人与地方的情感纽带最薄弱。感情上的隔阂急需填补,足球队填补了这些感情上的隔阂。对于一些人来说,俱乐部的主场甚至比他们居住的地方更像一个家。
足球一度被称为“工人阶级的芭蕾”,但实际上它早已打破了性别、年龄、阶级等的限制,成为了所有人喜爱和需要的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足总在过去几十年里禁止俱乐部老板从俱乐部运营中获利。连团队总监都拿不到工资,股东分红也受到严格限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俱乐部由一群“真心热爱足球的正确阶层的管理者”来经营。
——用陈董事长的话说就是“公益”。
但在时长有限的电视节目中,陈董事长所说的毕竟只是一个概念。没有解释和演绎,“概念”很容易变成课本上的公式——,令人费解但需要记忆。
>但问题在于,这种解释和推演没有标准答案,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只能借用个人经历,来试图给这份“公益性”做出一些微不足道的解释。我目前在英格兰南约克郡一支名叫佩尼斯通教堂足球俱乐部担任梯队助理教练工作。没听说过?不足为奇。这家俱乐部属于英格兰足球联赛体系中的第九级别,即便是英国人也知之甚少。
俱乐部共有22支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足梯队。作为一支业余球队,俱乐部只给一线队球队发放极为有限的比赛报酬,主要用以承担他们自行前往训练和比赛的路费。
支付这部分的开销,主要靠比赛日收入,每场现场比赛收取每人5英镑。最近一家互联网公司为球队搭建起了设备,实现了在线高清直播(每人收取7英镑,可观看任意一场业余比赛)。是的,在线观看反而比现场观看还贵——因为前往现场,球迷可能还会有额外消费,比如饮食和周边纪念品。目前没有比赛,也就没有收入。
不得不说,佩尼斯通教堂队是幸运的。上世纪60年代,一位忠实球迷临终前,将自己名下的一座不动产,留给了俱乐部(这很公益)。这座不动产,其实是一间年代久远的酒吧。不得不说,美女视频黄色片这是俱乐部最大的收入来源。
平日里,居民会在此举办聚会、生日宴会、慈善拍卖、公司活动,甚至还有婚礼。酒吧营业额的绝大多数,用来支持球队(其中大部分用来支付场地租金)。
剩下的不是用来覆盖运营成本,就是在做慈善,帮助队内生活窘迫的球员家庭。俱乐部上下,只有一名全职员工,就是这家酒吧的管理员兼服务员。疫情爆发后,酒吧不得不关门,这位全职员工也断了收入来源。
除他以外,球队其他所有工作人员都由志愿者组成。我这个梯队助教当然是义务劳动,一线队主教练也是志愿者;就连球队主席,也还是志愿者。我们不从俱乐部领一分钱工资,唯一的福利恐怕就是能乘坐免费的球队大巴,去客场看一场免费比赛。
全英格兰有超过5万支与佩尼斯通教堂队相似的草根足球俱乐部,是他们撑起了英格兰足球的基础和青训。
你问运营并服务这家俱乐部的意义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只知道那里的居民需要它,而它也需要这些居民。
即便是能赚到钱的高水平职业足球俱乐部,也从不仅仅是一支每周参加一场比赛的表演队,他们同时还需要承担其他“公益性”,并保证俱乐部在非比赛日的剩余6天中,每天都能产生价值和利润。
英超第5级别联赛现场
这些利润与俱乐部,乃至社区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息息相关。以一个普通比赛日为例,就需要涉及服务员、厨师、保安、店员、市场营销人员、场地管理人员等众多临时、短期和长期员工,这些人通常是周边社区的常住居民。
几乎所有英格兰职业俱乐部都会将整体收入中的一部分投入到社区服务和草根足球中,这主要因为他们需要让更多人参与并了解足球。只有更多人参与,俱乐部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而这可能才是,陈主席来不及作出解释的“公益性”。
巧了,《足球报》的这个消息,佐证了我们上面说的这些,但很多网友不买账:洗!继续洗!
“公益”并非单方面无止尽的索取,牛顿在初中物理书中驳斥过这种误解,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做公益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索取。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人,打着回报社会的口号做公益,实则是为了提升自我形象,让自己的形象、品牌更值钱。
隐姓埋名,默默付出的公益家当然也不在少数。但如果你觉得他们没有任何回报,那就错了。至少,公益为他们带来了“自我安慰”或“自我满足”,很多时候这种感觉无法单单用“消费”来达成。
我上述这番解释,或许会被不少网友讽刺为“崇洋媚外”,在“不懂中国特色”的情况下生搬硬套。
虎扑网友的观点
但在我看来,这种“中国例外论”,对足球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所谓的“本土化”许多时候只是夜郎自大和负隅顽抗的另一种说辞。足球这项国际运动,如同所有公益或生意,有其客观规律。一味地追求特殊或者企图弯道超车,只会落入“睁眼满目疮痍、闭眼夜郎自大”的死循环。
当然,我也能理解为何网上对陈主席“公益说”反响如此强烈。因为许多企业确实打着“公益”的名号,背地里在为自己谋取名不副实的利益。
作家王朔说过,这个社会最令人生厌之处,在于伪善。制度的严苛还是第二位,首先令人郁闷的就是层层精神榜样和恰成对照的无处不在的趋利避害——简而言之,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双标”。
但不可否认,刨除双标,足球还真是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