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09 13:41 作者:杨贵妃 浏览量:1470
“z世代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京举行。夏斌
北京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夏斌)“想从我们这里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们——亲爱的父母、老师、前辈们,其实我还是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过,我能和你分享的是,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视频网站李必立(哔哩哔哩)策划的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被炮轰。来自全国26所学校的955名学生的声音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想法。
被称为“z时代”,他们是中国“后浪潮”的代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和对话系统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被年轻人迷惑,但对未来并不缺乏确定性和信心。
如何与“后浪”正确对话?如何塑造“z时代”的正确价值观?这是当今社会的必要回答。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民日报全国党报媒体信息公众平台主办,毕丽协办的“z世代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京举行。来自相关部委、高校、媒体、互联网企业界的50多名代表,就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青年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工作进行了探讨。
要说话,首先要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间的z世代是具有全球和深刻民族认同的一代人。z世代的显著特点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生活。“他们两对夫妻在一个房间换交通过互联网改变命运,创造自己的想象,构建自己的生活圈。”
“互联网上的年轻人称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历史上最好的创业团队’。当代年轻人两对夫妻在一个房间换交的‘背景色’是什么可以看出来。”哔哩哔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虎认为,z世代年轻人有很高的道路两对夫妻在一个房间换交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这一代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同样困惑和焦虑,但他们坚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参加会议的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时代,在z世代的成长过程中,z世代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z一代不仅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相连。“他们的自信来自于对世界和中国更深的了解。”
基于以上认识,如何有效的说话?直观的三维地形图展示、简洁的讲解分析、恰到好处的音像史料编辑……在哔哩哔哩,许多年轻的up大师将史料与新的视频技术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四渡赤水”、“百团之战”、“上甘岭之战”等历史经典战例,赢得了大量粉丝。
“z世代青少年是一群容易流泪的孩子。他们会被革命烈士的事迹感染,也会被抗疫英雄和外交使团感动。为了引导和塑造青年价值观,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有效地与他们交谈的方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苏大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以更年轻、更娱乐的方式聚集了大量年轻人,传统媒体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快速“变道”、“赶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方艺华表示,与父母相比,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具有去中心化、不确定性、间断性、多样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所以在传播给青少年时,他们必须了解自己生活的新语境。她说:“如果我们现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够清楚,就很难引导年轻人,也很难与年轻人沟通和联系。”
搭建沟通桥梁后如何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创作者和制作人林超,哔哩哔哩up大师,两对夫妻在一个房间换交对新时期青年群体中红色主题的传播有着深刻的理解。林超说:“要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从沟通的角度出发。当前网络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表现是‘梗’,被解构的宏大故事在互联网上更具互动性和交流性。”
全国人大代表、北师大中国两对夫妻在一个房间换交教育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张志勇指出,移动互联网生活已成为“00后”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突出特征,人文教育进入全球教育时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互联网空间在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强互联网教育治理迫在眉睫。"
在讨论过程中,很多专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在塑造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方面,负责内容发布的平台组织也应该有所作为,肩负起传播正能量作品的责任。与会专家除了加强网络平台的治理外,还呼吁鼓励年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年轻人真正成为塑造价值观的主体,注重自我教育的功能。(结束)